词汇量限制与个人风格
就算是言谈词汇量很丰富、充沛
说话咬文嚼字、用词非常华丽华美的这种人
也可能会面临词穷、卡词、跳针
重复讲到同一个概念、观点或词藻用语
导致自己在传达或聊天的过程中
同一个现象与概念不断来回一直重复
让别人觉得好像在跳针
没有规律、重点
甚至冗言赘字一堆、废话连篇
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模式与外显表现
就算是经过了长久的训练
无论是言谈还是演讲
甚至日常生活的一般口语表达、传递讯息的日积月累接触
每个人所能在短时间内讲到的词汇量还是有限
都有一定的范围框架在那边无法跳脱、超越
这是训练不来的
每个人在短时间内若要输出大量的文本内容
又不是拥有超能力
否则一般人绝对不会将世界上所有可用的同义字词全部搬出来
每一个语言都有成千上万针对同一个现象、事物的描绘、形容方式
光是同义字/词就有无数种
但每个人在若g时期阶段所能运用C使的词汇量
一定就只会有那特定几个
不可能全部都讲到
或在书面语上撰写、缮打的时候用到
而正是这些范围限制
才树立、形塑了个人的文字表现风格
无论是在日常口语谈话当中
还是书面正式语T
每个人所需要面临的考验
都是词汇量不足
但这并不是谁的错
一切也不能强求
因为这是个人的特徵X质之一
如果y是叫自己必须要将所有同义字词全盘托出
每当描述形容一个现象的时候
就要用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形形sEsE的字词来形容
当文字与词汇过於丰富的时候
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副作用
因为这样就代表没有个人特sE
失去了本我纯真原来的那种天然属X
不见得是好事
甚至往往造成语意断裂
无法清楚、简洁、明白的阐释一件事物或理论、观点、意识
尤其是不具T的cH0U象理念、JiNg神、态度的时候
更难用丰富的言语来形容
越多艰涩、华丽的的文字堆砌
反而会扭曲、复杂化了这些本来就已经够复杂的事物
让别人误解、曲解
更可能会看不懂
导致传达的讯息在输送的过程中被撕裂、失真
到接收者那边时接收不完整
也不是对方听不懂
而是传递者的言语本身就已经过於复杂
当要传递这些很难懂、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论化观念
又加上传授者本身所用的言语太过丰沛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下了苦工的细细雕琢文字
甚至需要另外发想
想的并不是如何将概念明确、清楚简练的传达
让别人听懂、看懂
而是在想着让文字怎麽样看起来更丰富、华丽、用越多越好的晦涩辞藻
这个有点本末倒置的歪斜心态
会造成G0u通不良、J同鸭讲的状况层出不穷
而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於传递者本身
因为他们往往只不过是想将自T内部产生的想法见解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风格让别人知道而已
没有人想要让自己的讲话使别人听不懂
而且谁说这种文字词汇量庞大、丰富的言谈模式就不是个人风格?
这当然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特sE之一
但风格永远就只能是风格
就像自我X格一样
一定会有好处与坏处、优势与劣势的部分
都是一T两面
因此当这些言语丰富的人在输出他们的文本论述时
好处是他们会在需要展陈自己的文采、文笔的时候占尽风头
而坏处就是可能会造成真正核心的概念传递不清
因为将本来就复杂难懂的概念用更琐碎、繁多的言语模式作为形式来包装
就更难让人直接一目了然的听懂或读懂
因此在形塑自己的言谈风格同时
也要在乎别人的感受与接收状况
需要跟随着外部环境情景的反应、回馈来做调整修正
不能想怎麽样表述就用什麽方式来说话
有时候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是不好
但也会有不好的时候与地方
外界的评论也要听一下
旁人不一定全然只会给予批评
虽然批评也可以当作是参考的依据
但其实世界上有这麽多声音
多多少少一定会有一些是戳中自己内心的
而看到这些特别有共鸣、感觉的评价
就是让自己改变、改善、进步的契机
2024/5/11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