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古代中国各朝代人口更替史

    附录古代中国各朝代人口更替史

    战国时代初期:

    1.晋国,此时的晋国虽然表面上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b起三晋鼎盛时期,晋国还缺少中山,郑国,河西,上郡,云中,九原等地,其人口大约在450万左右,

    2.楚国,越灭吴之後,楚国也瓜分了部分吴地,之後又先後灭掉了陈、蔡、杞、莒等个,并且频繁向中原用兵,此时的楚国已经从柏举的低点走出来了,人口约为350万左右,

    3.齐国,虽然此时的齐国内有Zb1an,外有越晋联盟压制,但仍然夺取了泗上鲁卫等国的大量领土,其人口约在300万左右,

    4.越国,越灭吴之後,一度成为春秋最後一个霸主,之後称霸一方,并且频繁北伐泗上,但其人口不多,约在200万左右,

    5.秦国,此时的秦国领土大致稳定在关中一带,约200万左右,

    其他国家:燕国100万,宋国100万,郑国75万,鲁国75万,卫国75万,

    战国时代前期:

    1.魏国,经过魏文侯长达五十年的JiNg心布局後,魏国获得了秦国的河西、上郡,中山国全国以及楚国北方的大片土地,其人口约为350万左右,

    2.楚国,虽然楚国在北方丢失了大量土地,但在南方却获得了巴黔中,洞庭,苍梧等地,其人口约在四百万左右,

    3.齐国,齐国趁越内乱,收复了被越国占领的琅琊等地,人口约和魏相当,均为350万左右,

    4.秦国,秦国虽然向东丢失了河西大片土地,但向西得到了部分西戎的土地,其人口在175万左右,

    5.赵国,约200万左右,与开国前相b,基本无边化,

    6.韩国,灭掉了郑国,人口大约在175万左右,

    其他国家:燕100万,鲁50万,越150万,卫50万,宋100万,

    战国时代中期:

    1.秦国,得到了巴蜀,陇西,河西等郡,人口扩张到300万左右,

    2.齐国,基本无变化。保持在350万,占领燕宋时间太短,不予考虑,

    3.楚国,灭掉了越国,但之後又因被魏,韩,齐,秦,宋等国攻击而丧失大量土地,平均一下,人口约500万左右,

    4.赵国,赵武灵王时代攻下了云中,九原,中山等地,但已经属於中期末尾了,平均人口约250万,

    5.魏国,对秦作战连连失败,丢失了河西上郡等地,人口缩减到250万左右,

    6.韩国,保持在175万左右,

    7.燕国,东破东胡,开地千里,大概增加到125万,

    其他:宋国125万,中山75万,越国100万,

    战国时代晚期:

    1.秦国,地半天下,并且都是富裕之地,约在800万左右,

    2.楚国,在西边丢失了鄢郢等大片土地,但在东边灭掉了鲁国等国,人口大约缩减到400万,

    3.赵国,攻下了齐国的济西之地,人口约为300万左右,是後期的强国,

    4.齐国,济西之战後丢失了大片土地,人口减少到250万,

    5.魏国,整T保持在200万左右,随着局势而变化,

    6.燕国,约175万,

    7.韩国,是秦的重点侵略对象,至剩下约125万人口,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总人口约2500至3000万人,

    公元前769年至前476年春秋时代约294年84次战争,平均每年0.286次,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战国时代约255年230次战争,平均每年0.902次,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全国总人口大约为3000万人,

    公元前220年至前207年秦代约14年9次战争,平均每年0.643次,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元年,人口约为1500万人到1800万人之间。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人口3600万人。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人口3200万人。

    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地节三年,人口4000万人。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二年,1236万户,人口5767万人。

    公元17年,新朝人口约5600万人。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西汉时代约231年,124次动乱,平均每年0.537次。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估计全国人口2800万人。

    公元17年,新朝人口约5600万人。

    经刘秀的统一战争,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了28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2800万人成为丧丧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50国。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427万户,2100万人。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十八年,586万户,3412万人。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二年,745万户,4335万人。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923万户,5325万人。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964万户,4869万人。

    公元138年,汉顺帝永和三年,1078万户,5386万人。

    公元140年,汉顺帝永和五年,969万户,4915万人。

    公元144年,汉顺帝建康元年,994万户,4973万人。

    公元145年,汉冲帝永嘉元年,993万户,4952万人。

    公元146年,汉质帝本初元年,934万户,4756万人。

    公元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1067万户,5648万人。

    公元184年,汉灵帝光和七年,总人口有1100万户,5500万人。

    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估计有300万户,约1500万人。

    公元25-公元220年东汉时代约196年,278次战争,平均每年1.418次。

    -----公元184年,人口约5500万人。

    经h巾之乱,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了40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4000万人成为丧丧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37国。

    如果将汉朝总共消失的6800万人成为丧丧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21国。

    -----公元220年,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0万户,人口90万人。

    公元242年,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52万户,人口240万人。

    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灭蜀之前,66万户,人口443万人。

    公元263年,蜀汉後主刘禅炎兴元年,民户28万户,人口94万人。

    公元280年,吴後主孙皓天纪四年,民户52万户,人口230万人。

    三国时代的人口是1200万-1300万之间

    公元220-公元265年三国时代约46年71次战争,平均每年1.543次。

    -----从公元217年人口1500万人

    经历46年的三国时代,

    到公元217年人口1200万-1300万之间,

    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了200-300万人。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灭吴全国有245万户,人口1616万人。

    公元282年,晋武帝太康三年,全国377万户,人口2260万人,

    公元265-公元316年,西晋时代约51年84次战争,平均每年1.647次。

    公元317-公元420年东晋时代约104年272次战争,平均每年2.615次。

    公元577年,南陈太建九年,人口2000万人。

    公元581年,北周大定元年,人口2900万人。

    公元421-公元580年南北朝时代约162年178次,平均每年1.099次。

    -----三国时代约46年,71次战争,平均每年1.543次。消失人口200-300万人。

    五代十国时代约53年,73次战争,平均每年1.377次。

    从公元907年人口2000万人,

    经过53年的五代十国,

    公元959年的人口是2000万人。

    五代十国没有像三国时代那样消失人口,

    这说明什麽,

    这说明五代十国时代是在地休整建设,才能使人口生态平衡,

    五代时期,南方各国都重视水利灌溉,注意改土治水,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他们针对江南多河流、湖泊的情况,

    大量修筑堤堰和闸门,控制水流,

    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

    吴越政权在各州都设置都水营田使和撩湖兵、营田军,

    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

    从嘉兴、松江海滨到太仓、常熟、江Y、武进,

    每一条河浦都造堰闸,蓄泻有时,以抗旱涝,

    又在武义筑长安堰,溉田万余顷,

    在越州监湖周围五十八里筑堤,可溉田九千余顷,等等,

    吴和南唐在丹yAn疏濬练湖,在句容疏濬绦岩湖,

    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余顷,

    多者溉田达万顷以上。特别是南唐与吴越在境内修建了圩田,

    即老百姓利用水乡河身较高、田面较低的地势,在河渠两岸、农田周围筑成堤坝,内以围田,外以隔水。每座圩田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沿堤建水闸,控制水势,旱则开闸引水溉田,涝则闭闸拒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收成获得一定的保证。

    瓷器业:

    吴越的越州秘sE瓷器,胎质釉sE都b以前有进步,

    是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专供吴越王室使用,

    也用来上贡给中原诸王朝

    同时,越窑还产\"金扣\"瓷器,动辄以万计,是向外输出的大宗商品,可见当时越窑的烧造技艺已经很高,

    丝织业:

    五代十国时期的织染业同样有新的发展,

    丝织方面规模日益扩大,

    在杭州城内,专为吴越王织锦的工人就有二百多人,

    吴盛产铜铁,

    五代十国时的矿冶业遍布於各地,

    在冶铜技术上发明了胆水浸铜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Sh法冶金技术,

    胆水制铜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Sh法冶铜方法,这项技术是现代水法冶金的先驱,

    其方法将铁放在胆水,硫酸铜水溶Ye中,铜离子即被铁所取代而使铜沉淀,

    -----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约870万户,人口4450万人。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890万户,人口4601万人。

    公元581-公元617年隋代约37年88次,平均每年2.378次。

    -----公元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304万户,人口1235万人。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615万户,人口3714万人。

    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06万户,人口4141万人。

    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86万户,人口4543万人。

    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801万户,人口4628万人。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841万户,人口4814万人。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852万户,人口4890万人。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906万户,人口5288万人。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961万户,人口5288万人。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891万户,人口5291万人。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

    经历安史之乱,

    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37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3700万人成为丧丧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37国,

    如果将汉朝总共消失的6800万人成为丧丧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38国,

    -----公元760年,唐肃宗乾元三年,293万户,人口1699万人。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293万户,人口1690万人。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237万户,人口1576万人。

    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估计全国有3300万人。

    -----公元875年-公元884年,

    经历h巢之乱,

    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13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1300万人成为丧丧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76国,

    -----公元907年,唐哀帝天佑三年,人口2000万人。

    公元618~公元906年,唐代约289年,192次战争,平均每年0.664次。

    公元958年,淮南後周世宗显德五年,22万户,南唐割江北地,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显德六年,230万户,人口1000万人,

    公元963年,湖南,97,388户,

    公元965年,後蜀,534,029户,人口300万人,

    公元971年,南汉,170,263户,人口100万人,

    公元975年,南唐,655,065户,

    公元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309万户,

    公元978年,清源,151,918户,

    公元978年,吴越,550,680户。人口300万人,

    公元979年,北汉,35,250户。人口20万人,

    ----公元960年的五代十国人口总为2000万人,

    公元907-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代约53年,73次战争,平均每年1.377次,

    -----公元980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全国有649万户,人口3250万。

    公元1110年,2宋徽宗大观四年,088万户,人口一亿1275万人。

    公元1161年,金世宗大定元年,300余万户,人口1965万人。

    公元1187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678万户,人口4470万人,

    公元1190年,金章宗明昌元年,693万户,人口4544万人。

    公元1195年,金章宗明昌六年,nV真、契丹、汉户为722万户,人口4849万人。

    公元1200年,宋、金、西夏、大理四国总人口为一亿4000万人。

    公元1207年,7金章宗泰和七年,68万户,人口4580万万人;

    公元1223年,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550万户,人口8060万人。

    公元960-1127年北宋、契丹辽、nV真金、西夏时代约168年,256次战争,平均每年1.524次。

    公元1127~公元1279年南宋、nV真金、蒙古时代约153年,295次战争,平均每年1.98次。

    -----公元1200年1亿4000万人,

    经过蒙古人的统一战争,

    到公元1290年人口5883万人,

    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80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8000万人成为丧屍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21国,

    -----公元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319万户,人口5883万人。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343万户。人口6049万人。

    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全国有1400万户,人口总计为6304万人。

    公元1330年,元文宗至顺元年,全国有纳赋户13,40万户,人口6035万人。

    公元1280-公元1368年元代约89年,208次战争,平均每年2.337次。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065万户,人口5987万人

    公元1393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0,65万户,人口6054万人

    公元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1141万户,人口6659万人。

    公元1404年,明成祖永乐二年,968万户,人口5095万人。

    公元1410年,明成祖永乐八年,960万余户,人口5179万人。

    公元1479年,明宪宗成化十五年,921万户,人口7185万人。

    公元1491年,明孝宗弘治四年,911万户,人口5328万人

    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040万户,人口5090万人

    公元1504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050万户,人口6010万人。

    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10,62万户,人口6069万人。

    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祯十三年,人口1亿3000万

    公元1368~公元1643年明代约276年,579次,平均每年2.098次。

    -----公元1644年-公元1645年闯王李自成起义战争,

    经过nV真人的统一战争,

    公元1640年人口1亿3000万到公元1646年人口8848万人,

    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40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4000万人成为丧屍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36国,

    -----公元1646年,清世祖顺治三年,人口8848万人

    公元1661年,清世祖顺治十八年,人口9117万人

    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人口9179万人

    公元1664年,清圣祖康熙三年,人口9264万人

    公元1724年,清世宗雍正二年,人口1亿2611万人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六年,人口1亿4341万人

    公元1751年,清高宗乾隆十六年,人口1亿8181万人

    公元1764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人口2亿0550万人

    公元1776年,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人口2亿0809万人

    公元1790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人口3亿0148万人

    公元1805年,清仁宗嘉庆十年,人口3亿3218万人

    公元1810年,清仁宗嘉庆十五年,人口3亿4000万人

    公元1812年,清仁宗嘉庆十七年,人口3亿6000万人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人口3亿8310万人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四年,人口4亿0100万人

    公元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人口4亿1281万人

    公元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人口4亿3000万人

    公元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人口4亿3216万人

    -----清文宗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战争,

    公元1851年人口4亿3216万到公元1887年人口3亿7763万人,

    蚂蚁般的老百姓从地表消失5500万人,

    这是什麽概念,

    如果这些消失的5500万人成为丧屍国的话,

    在公元2018年可以在地球排名第26国,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人口3亿7763万人,

    公元1912年,清逊帝宣统三年,户口调查统计有92,699,185户,3亿4142万人,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代约268年,427次战争,平均每年1.598次,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