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古代中国货币史

    附录古代中国货币史

    -----先秦时期:

    贝币被确信是中原一带最早的货币形式

    它出现在大约三千到四千五百年前。

    汉字中的「货」、「买」、「卖」、「贩」

    以及许多与产品交换有关的字,都是以「贝」作为部首。

    然而,贝作为货币的流通程度仍旧是未知的

    但它应该在市场中占有了主导位置。

    而由骨、木、石、铅和铜为材料制作的贝的仿制品则在当时的贸易T系中十分常见。

    -----商代:

    在中国的商代

    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於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铜贝在商朝约前1500-约前1046旧都殷墟的遗址中被发现,而铜成为了周朝的通用货币。

    根据目前的发现,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开始使用金属货币。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铸币——铸造铜贝,出土於中国河南省安yAn市大司空村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墓x中。[1][2]当时,铸币与更早使用的贝壳相似,所以它被命名为贝币。[3][4][5]

    -----周代

    在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

    中国使用的铜质铸币主要有三种形态。

    -----两周、魏国、韩国和秦国使用铲形的布币;

    齐国使用刀形的刀币;

    赵国和燕国在战国时期先使用布币,後使用刀币;

    楚国的蚁鼻钱。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

    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

    春秋时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

    「布」是「鎛」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

    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布币铸行的地区,

    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

    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

    大T相当於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宁的一些地方。

    出土的分布明显地反映了布币流通的地域X。

    除此之外,传世和大量出土的布钱中还有一种长形平肩方足布,

    首部有穿孔,大小两型,大型的钱文一般释为「抚b当忻」,

    小型的钱文为「四b当忻」,

    其意思为「大币当忻」,「四小币当忻」。

    大币背文有「十货」两字,

    据有人考证,

    这是标明大布一枚值楚国铜贝蚁鼻钱10枚也有人认为其文释作「七」,意为7枚。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

    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三大T系:布币、刀币、环币钱。

    「布币」乍一听去,好象是由布料制作而成的,

    但其实它也是一种金属货币。

    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鎛,

    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鎛,由於「鎛」、「布」同音,

    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鎛的钱币叫做「布币」了。

    布币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空首布与平首布。其中空首布可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平首布可分为釿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三孔布。

    空首布

    首部中空中銎状。又可分为弧足空首布、尖足空首布二型。

    1弧足空首布

    弧足空首布的銎较长,止於与钱身相接处,而有三角形支钉孔,銎内留有范芯。钱T下部略宽,有周郭,足部内凹而成弧形。可分为平肩与斜肩或称「垂肩」二亚型:

    平肩弧足空首布。有大、中、小三型。斜肩弧足空首布。布身两肩下斜,因称斜肩弧足空首布,或称「削肩空首布」、「垂肩空首布」。这类异称,以不用为妥。亦有大小二型。大型者,1980年3月,在河南省宜yAn柳泉乡花庄村出土一千七百八十九枚,通长78~88毫米,足距45—51毫米,重18.6~27.2克包括范芯。小型者,面文多为地名。通长约70毫米,足宽约40毫米,重13克左右。常见面文有「武」、「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三川祈」等。般认为始铸时间亦不晚於春秋晚期。河南省洛yAn一座战国中期墓曾出土大型者一枚,知其可能沿用至战国中期。

    据以上二亚型弧足空首布主要出土g河南省洛yAn一带,推知为周王畿及邻近地区的铸币。

    2尖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布身耸肩、尖足、方裆或圆裆。长銎,銎内留有范芯。面背皆有三道平行直纹,有郭。多无文字,俗称「无文大空首布」。少数铸有简单文字,多系数目字。形T大小不一。大者通长137~145毫米、足宽约65毫米,连范芯重35.3~37克。小者通长117—125毫米、足宽约47毫米,重25.3~30.7克。

    平首布

    平首布。空首布的銎空首,由於工艺改进、简化,而改为平首布,但通T小於空首布,重量也较轻。按形制之不同,可分为九类,即尖足布、类圆足布、类方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根据出土资料、文献资料研究,可知平首布盛行於战国中、晚期,流通於周王畿与韩、赵、魏、燕等国。布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

    背无文或有数字,然其用意尚不能明。秦统一後,为秦半两所代替,布币退出历史舞台。

    1尖足布

    多为耸肩、尖足、方裆,由尖足空首布蜕变痕迹明显。平肩者极少。有大、小二种,然具T面文不同,或仅有大型、或仅有小型,或大、小型都有。大品称「大尖足布」,以区别於小品。

    尖足布的发展型,有两种。除都继承尖足布纹饰外,其外形轮廓,不同於尖足布,或类似方足布,或类似圆足布。然与方足布、圆足布相b,其纹饰又不相同。这两种型制的发现命名,乃郑家相於新中国建立前夕所发现并予以命名的。除郑氏外,察觉这种差异者不多。因此,见於着录时,或竟混杂於方足布或圆足布之中,盖仅据外形轮廓,而未知纹饰有异;也有的纹饰同於尖足布,而将两者杂於尖足布之中。有人以为方足布系尖足布的发展型,布类方足布为过渡型,然难於成立。

    2类方足布

    形制见上文所述。

    3类圆足布

    形制见上文所述。

    4桥足布

    布文多数都有祈字,因又称祈布。在乎首布中,其厚重是独一无二的。大小轻重不一,明显分等。有二祈、一祈、半祈三种,流行於魏国境内。

    5方足布

    方肩、方足,间有耸肩者。面背俱有周郭,少数背平夷。面有一直纹,上通於首,偏左、偏右不定。文字在直纹左右,若由左右两部组成之字,常夹直纹於中间,更有借直纹组合成字者。背有一直纹在中,左右各一斜纹,下达於足。背无文,或有数字以及「左十」、「右十」、「左」、「右」等字。面文皆为地名。T小而薄,铜质略胜於尖足布,不易折断。部分有大小两种,为两等制。

    6锐角布

    平肩、方足,首之顶部有两锐角突出於左右,因名锐角布。有大小两种,大品方裆,面背纹饰同方足布,然布身博大,布文仅三四种;小品裆作等腰三角形,面有直纹两道,分别由首之边郭延长达两足,面文只有两种。

    布文「卢氏金匕」,旧释「卢氏涅金」,面背俱有周郭和纹饰。通长69~70毫米、足宽41~43毫米,重18~19.5克。为大品,小品未见。卢氏,名,战国韩地,今河南省卢氏县境,或河南省陕县东南。金匕为《中国历代货币大系》释文,无角说。同书又据旧释「卢氏涅金」,解说:「涅」,地名,战国赵地,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卢氏说见上。布文既有地名「卢氏」又有地名「涅」,然未作解释。布文「垂」,面无中央直纹,背文有数字。通长50—52毫米,足宽31毫米,重9—10克。垂,地名,作垂,战国韩地,今河南省洛yAn市西南。战国韩国铸币。

    7圆足布

    圆首、圆肩、圆足、圆裆。面无纹饰,背有二斜纹在布身左右,斜纹间距上窄下宽,面背俱有周郭。有大、小两种,或大、中、小三种。面文两种。

    8三孔布

    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同圆是布,唯有首及两足,各有圆形穿孔一,因名三孔布。有大小两种,为两等制。大晶背「两」字,小品背「十二朱」。三孔布发现较晚,传世品极稀,且在新中国建国以前,流出国外者颇多,日本银行所藏三孔布,即二十枚左右。向无出土记录。1984年4月,在山西省朔县出土的宋子三孔布,为有出土纪录之始,弥足珍贵。三孔布断代归属,向有赵国铸,秦占赵地後铸,中山国铸。三说中,以资料论,似为战国晚期铸,可能属赵。

    9长布

    平肩、方足、方裆,T形狭长,首有一圆穿孔。布文「殊钱当忻」四字。通长101—130毫米、宽31~35毫米,重31~34克,最重者可达40克以上。

    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

    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

    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

    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

    又称“圜化”,简称“环钱”,

    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

    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

    圜钱有两大类:

    一是圆形圆孔,b较原始;

    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b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

后续内容已被隐藏,请升级VIP会员后继续阅读。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