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节

    城市里的无地无房低收入民众,官府也会安排那种特别简陋的集体宿舍一样的房子供给其临时居住,不乐意?你可以移民嘛,直接坐船去海外,去了海外啥都有了。

    君不见欧洲那边的海外领地,一个个都哭着喊着跪求移民嘛,只要你肯去,去了房子,工作什么都给你安排好,还给你发好几个金发侍女呢……过的那是人上人的日子。

    总之住房上,帝国给你个下限,让你有个住的地方,但是要想住得好以及满足各种需求,你自己折腾努力去吧,官府才不管你那么多。

    还有教育,官府只保底你的孩子有官办学校上,孩子户籍所在地村镇上的官办学校,是无条件接受孩子入学的,绝对不会让你孩子辍学。

    至于说你想要让孩子去其他地方上学,想要去更好的学区上去,那是你自己的事,官府不参与,你自己慢慢折腾。

    这样好吗?

    这个问题太宽阔,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见。

    但是,永远不会有什么制度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永远都不会有,它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更别说大楚帝国搞的这种典型的精英化教育制度了!

    第1189章 体面的楚国一家

    焦天成一路开着车回到家,然后接上了妻子和孩子准备出门。

    唐山甲山系列轿车,是一款典型的中端四门五座轿车,车内空间也比较大,坐上他们一家三口绰绰有余。

    重新启动车子后,焦天成开着车一路往前,前往西城区近郊的西五街。

    西五街,这地方看似位于西城区的近郊,但实际上却是西城区里少数的几个大型商业中心区,在这里有着众多的办公楼,大型商场,酒店,高端餐饮等办公,娱乐的场所。

    至于说传统意义上西城区城区……其实是一大片的工业区以及低端住宅区。

    大楚帝国的大城市发展过程里是比较特殊的,早些年的时候很多大城市其实规模很小,传统古代城市嘛,规模就没多大。

    所以那个时候就在这些传统城市的核心周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区,然后围绕着这些工业区又建立了大量供应工人群体的高密度普通公寓住宅楼。

    当年的西城区就是这么来的。

    如此形成的城区,可想而知环境如何!

    然后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中高收入的群体又搬迁到了郊区去生活居住,同时随着城区内工厂多,人口多导致的恶劣空气环境,又迫使了很多商业中心外迁。

    如此又形成了近郊区商业中心这种地方。

    所以当代的松江城,其实是一层套一层,最早的核心城区是老城区,往往生活居住,商业中心为主。其中一些很不错的地方则是发展为超高端的商业中心,比如临江北路。

    围绕着老城区的是大量的工业区以及低端住宅区,也就是西城区城区这种地方。

    然后外层又有一层近郊商业区,拥有大量的写字楼以及各种商业中心,酒店等,这就是西五街这种地方。

    再外围,则是郊区的各种中高端住宅区。

    当然,这只是笼统的说法,实际上也不可能真的一层套一层,彼此间往往犬牙交错,然后形成了一个个定位各自不同的城镇。

    而上述的这些地方,哪怕是所谓的郊区,其实也都属于松江城的城市范围……

    毕竟松江城是一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大城市,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的面积是极其庞大的,甚至可以说覆盖了大半个松江府,从西边的华亭到东边的吴淞口,全都是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城区。

    焦天成一家子到了西五街后,这里大街上的各种车辆明显多了起来。

    有着轨道电车,有着大型的公共马车,还有各种出租马车,乃至货运的马车。

    此外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其中既有轿车也有15卡车卡车乃至一些三轮车。

    在这里什么类型的车都能看见,而且是各种汽车以及马车混杂在一起,给人一种古代和现代相互交融的感觉。

    但实际上……即便是那些马车也和古代扯不上什么关系,那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没有强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生产效率,其实是不太可能出现如此庞大且完善马车体系的。

    试想一下,昔年松江城里光是维持城市运转的各种马匹就有好几十万匹,试想一下,这种规模的马匹是一个农业时代的城市能够承受得起的吗?

    光是这些马匹所需要的各种饲料,折算成土地产出的话就足以养活几百万人口了。

    没点实力的国家,根本不可维持这么庞大规模的马匹使用量。

    而这,仅仅是一个城市!

    所以说,大规模使用各类马车,这并不是古代农业国家所能够承受的,更不是古代的特征,相反,这是典型的近代工业国家的特征。

    所以,如今西五街上的这种马车和汽车交汇,看似是古代和现代相互融合的场景,真正意义上来说是近代工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交融场景。

    因为街上的各种车辆多了起来,而且还有不少的马车,因为马车和汽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速度差距,马车不过才跑十多公里的时速,而汽车动不动就能跑几十公里时速。

    尽管松江城当地已经在推行汽车和马车分离,汽车走内侧的快速道,马车和自行车走外侧的慢速道。

    至于更外侧的则是人行道。

    但是这种也只能在宽敞的四车道道路里才能施行,如果是只有两条车道的道路,那么就只能混杂在一起行驶了。

    同时汽车进出快车道的时候,也不避免要进入慢车道,这样也就导致了比较容易和马车发生冲撞。

    同时拉车的马匹虽然都是经过专门训练,但是偶尔遭到刺激的话也会失控,所以遇上大量马车的情况下,开车还是要小心一些。

    在当代的大楚帝国里,其实汽车/马车的事故率还是比较高的,每年死伤于各种车祸事故的人都非常多……当代的公路上,其实对行人其实不太友好。

    不仅仅是汽车出现后如此,实际上在马车时代里同样如此。

    可别以为马车走的慢就没什么车祸了,实际上马车时代里的城市车祸事故率,比汽车事故率还高的多。

    而等到进入汽车和马车过渡的这一段时间里,事故率更高。

    这也逼得帝国的交通管理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大量的交通规则,设立大量的交通亭,执行左右分道,转弯让直行等一系列的交通规则。

    同时也对道路网络进行区分,把公路划分为双车道或者四车道,四车道里又划分快车道和慢车道,禁止马车或自行车进入快车道。

    汽车进入慢速道的时候,时速必须降低到十五公里以下。

后续内容已被隐藏,请升级VIP会员后继续阅读。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