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节

    李定国却是看了他一眼,不慌不忙道

    “没有”

    李来亨愣住,不知如何回话

    李定国长叹一声,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来亨啊,为将者,最忌侥幸,三四十万大军,对阵厮杀,哪里有这么多阴谋诡计可言?”

    “若是将战胜之机,寄托在哪个将帅脑袋灵光,一拍大腿,那才是祸事。”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我手握九万精锐之师,难道还需要什么奇谋妙计,才能和清虏一较高下吗?推过去便是!哪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这话才是至理,自古军阵对战,哪有这么多计谋可言?战争,比得不是谁做得更对,而是看谁错得更少。

    现今,虽然光复后军方面无法即时抵达战场,对明军原本左右合击的战略,造成了困难。

    但无论是战力还是装备,都占据优势的明军,难道就因此顿兵不前吗?

    天下事,哪有这么多万事俱备?哪有这么多胜券在握?

    “末将受教!”

    李来亨诚心拱手

    -------------------------------------

    吕梁山北侧四十里外,黄河之侧,运河之旁

    暮色四降,这里虽然千里平原,大概是由于多发洪涝的原因,林木实在不算旺盛,故而大军扎营,收集用于生火的木柴都颇为麻烦。

    “嚓!”

    张允用手中火镰,把刚刚同伴搜集起来的木柴点燃,入夜以后,他们便要在这野外驻营了。

    这里不是什么大军百里连营,周边不过二十来员骑士,把马匹安置在了不远处一片狭窄的树林当中,便在此处生火宿营。

    “按之前参佐的布置,咱们还得再往北二十里才行。”

    一旁,作为队副的赵忠看了眼手中的司南,和火光下铺开的简易地图,喃喃说道。

    他们一行,拢共二十二骑,确是不同于一般部队,乃是大军先锋的哨骑。

    光烈五年,李定国上疏建议,在军中建立常备的哨探编制,于是乎,每师在固有的三个步营,一个炮营,一个马营之外,还另外增加哨侦厢,作为直属力量。

    虽然名字上是一个厢,但实际上,编制不过两三百人而已。

    也就是两个哨的规模。

    但基本都是军中好手,负责临阵刺探情报,或是探查军情之类的任务。

    这和锦衣卫那种间谍手段不同,更类似于后世的侦察营。

    其实明朝边军也有过类似军种,唤作“夜不收”,盖因古代晚夜很少会有军事活动,而这些侦察兵却不受此限制,夜里也不回营,故名夜不收。

    最早为辽东都司麾下哨探的称呼,万历以后,辽事渐起,夜不收活动更加频繁,尤其以辽东巡抚郭光复和经略杨镐以后,提出“蓟镇旧有直拨、横拨,直拨深入虏穴,察其情形;横拨沿边了望,接续飞报。”这里的直拔、横拔就是指夜不收。

    故而军中设立此单位也是理所当然。

    张允点燃篝火后,回应道

    “咱们此番的目的地,应该是沛县方向,那里是图海的老窝,眼下清虏分作两部,在黄河两岸,但我军尚不知两岸清军到底虚实如何,这次,就是要探知沛县的北岸清军虚实。”

    赵忠迟疑

    “可这千里平原,吕梁山这边还好些,到了沛县那边,咱们怎么隐藏下来?”

    张允看了地上的地图一眼,道

    “微山湖”

    赵忠闻言,却是道

    “我倒是听说,微山湖那边,好像有义军在活动啊……”

    第52章 榆园军

    微山湖在中国众多水系当中,属于是相当年轻的一类。

    具体来说,其主体完全形成,也就是万历年间的事情。

    因为它实际上也是黄河夺淮入海、夺泗入海的结果。

    此时的微山湖,还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之中,以至于,湖泊的外围,都还是大片的沼泽地。

    芦苇丛生,倒是个隐匿的好地方。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明中后期以来,地方上的流匪、山贼之类,往往都喜欢将巢穴安于此处。

    再加上这边原本就是漕运流转之地,不乏炎热的流匪之类。

    而到了天启、崇祯年间,也不乏不堪赋税摊派,和地方索取无度,逃入沼泽地内,寻地方隐匿的人口。

    满清入关以后,淮北、鲁南水系遍布,不乏抵抗的士绅和民间势力,一旦遭遇清兵围剿,此处也是躲风头的好地方。

    历史上,清末的捻军,就活跃在此处。

    当然,此时其实也不缺乏民间义军活跃

    其实,早在万历年间,山东天灾**不断,就有大量失地流民组织起来,抵抗官府捐税,他们利用茂密的榆林作掩护,所以被称为“榆园贼”,还创造了地道战术,在地下挖掘纵横交错的通道,长达数十里,神出鬼没地袭击官军。

    顺治二年,随着清军入关,抵抗的对象,也就从官府,变成了清廷,而且规模愈加扩大,榆园贼,也就变成了榆园军。

  &nb

后续内容已被隐藏,请升级VIP会员后继续阅读。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