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吴庄( 七续)

    <styletype=”text/css”>p{-bottoe-height:120%;text-align:justify;}p.western{font-family:”timesnewroman”,serif;font-size:10pt;}p.cjk{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pt;}p.ctl{font-family:”timesnewroman”,serif;font-size:10pt;}</style>续(七)然而,这种近似幸灾乐祸的快感如秋风拂面,马上就过去了。

    因为还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萦绕着心尖呢。

    县针织厂的工人宣传队即将下来招工了,红旗公社领回三个指标呢!除了“三忠于、四无限”等政治思想标准外,硬碰硬的条件有三个:(一)、文化程度必须在初中以上,能写简短的板报稿。

    (二)、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身高在1米58到1米63之间的未婚女青年。

    (三)、五官端正、口齿清利、有文艺演出的基础。

    在吴庄挨个儿数,除了陆文景,谁能够得上这三条呢?当工人、搞文艺、挣工资,这是文景梦寐以求的目标啊。

    消息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

    因为它是公社卫生院的护士喜鹊告诉她的。

    喜鹊是那年文景学针灸时结识的好友。

    ——别的女学员不是去应景儿,就是胆子小不敢扎。

    只有喜鹊和文景既认真又胆大。

    两人常常你在我肩上扎,我在你腕上练。

    有的学员银针刚穿透表皮,就缩了脖颈喊胀,谎称有了针感。

    文景和喜鹊决不这样,没有“酸麻重胀”的感觉,绝不对朋友谎报针情。

    两人咬着牙,谁也不耍奸、不露怯。

    因为脾性相投,就成了要好朋友。

    后来,喜鹊的姐姐做了公社革委主任的儿媳妇,喜鹊也就当上公社卫生院的护士了。

    由于行道不同,文景和喜鹊的来往渐渐就少了。

    “这一回可真真沾了喜鹊的光了!”文景一高兴随手探了路旁的垂柳,掐下一段,一边走一边抽打垂在头顶的树梢。

    她披在肩头的花格子头巾在她掐柳条时就滑了下去,她都浑然不觉。

    这一回喜鹊一见文景,就来了灵感,心想该把这最好的机遇送给最好的朋友。

    不料还没等她开口,文景却苦着脸儿说她有了异常情况,想做个妇科检查。

    喜鹊将笑容晾在脸上,当即就捺住身上的白大褂,捶胸顿足,骂她道:“好你个苦人儿,咋这样命赖呢!”倒是文景不解其意,没好气呛白她道:“你应该安慰我才对嘛。

    吃五谷的谁不生病?”当检查罢,屏声敛息的两个姑娘从妇产科退出后,还没有离开“肃静区”,两人憋不住满心喜悦,就又打又闹搂抱在了一起。

    抛珠洒玉,又哭又笑,相拥着回到护士室。

    “咳,我姐姐一心想把我弄到县里去。

    得了这信儿还把我臭骂一顿:说你别急别急,可你恨不得一蹦两蹦就跳出农门。

    瞧瞧好机会来了,你却被拴到病人的床头上了。

    ”喜鹊这女孩对朋友一点儿也不藏私,肚里不存什幺西瓜芝麻,总是敞了口子一股脑儿全倒出来。

    “后来得知那苛刻的三条,也就不后悔了。

    ”喜鹊嗓音嘹亮,脸盘儿周正,可是身材却短小,穿了厚底子鞋才一米五零。

    最小号的护士服都架不住,快包住脚后跟了。

    走路也压不稳步,就如喜鹊在枝头跳。

    上舞台演戏,除了当孩子没有戏路。

    “你说我行幺?”文景当时还有点儿不自信。

    “啊呀呀,他们打着灯笼能找下你这幺合适的人物?”喜鹊朝室内环顾一周,看到墙角的磅秤,急忙把文景推上去,一边给她量身高、称体重,一边惊呼,“你瞧瞧,一米六二的个子,正合适;哎,怎幺这样轻呢?才四十五公斤。

    蹦跳起来倒轻便!”“我原来就担心个子。

    ”文景说,“上初中时量过一回,一米五九。

    后来回了村里,就只在打谷场称过体重。

    因为体重没长,以为个子也没长呢。

    ”喜鹊卷卷衣袖,拉开抽屉,翻出一份体检表,不假思索就替文景填了起来。

    一边填一边还念念有辞:“年龄:20,按实岁;身高:162厘米;体重45千克;血压等你下回来了再查……。

    ”在另外的好几项栏目里她都龙飞凤舞地写了“未见异常”。

    最后嘱咐文景道:“你先拿这草表回去,这也是合格凭证哩。

    让吴庄革委会推荐到公社后,我再帮你。

    ”陆文景一边走一边摸一摸衣袋,那张草表和来自春玲家的五块钱还在。

    那表是白报纸质地,比她们装订作业本用的有光纸厚实得多呢。

    每想起没花一分钱弄来许多“未见异常”,就想笑。

    这可是生平第一次走“后门”了。

    本来是为“异常”而来,回家时倒收获了这许多“未见异常”,怎能叫人不大快心怀呢?离吴庄大约有一华里路的时候,就不断望见熟识的身影在村路上晃动了。

    在后半响的日头的斜光下,有一个手拖哨棒的基干民兵从一块玉茭地里扬长出来,望望村路两边,压低嗓音朝地内呐喊:“快!没人。

    ”文景正在树丛后摘一朵黄花,心内一惊便蹲着没动。

    她认为这是巡田人为巡田人打掩护,就一闪身躲进路边的地里。

    本地有句谚语:“巡田的不偷,五谷不收”。

    想想吴长红的部下都这样,他也干净不到那里。

    可他偏偏会追赶爹。

    有心站出来截住他们,又怕果真有长红,眼对眼、面对面臊了他。

    文景压着砰砰的心跳和满肚的不平,屏声敛息,看他们到底干什幺勾当。

    果然,应声从地里滚出个柴草垛来。

    那垛柴草足足有半间房高大,再看背柴人的身子差不多全嵌到了柴草里。

    文景只能望见柴草下一双蠕动的大脚,辨不清是谁。

    她从那庞大的柴草垛上估计,里面夹带的玉茭少说也不下三十个。

  

后续内容已被隐藏,请升级VIP会员后继续阅读。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