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1

    的少妇走到丈夫的面前,娓言倾诉着离别之情,泪珠夺眶而出,抽泣之声令睹者为之动容,更激起唐高宗的无限怜爱之情,使他凄然泪下。

    望着这旧情浓烈的场面,一个计谋在王皇后心中油然而生。

    这个令唐高宗动情的少妇便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她是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人。

    父亲武士彟早年做木材生意致富,结识了当时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

    李渊起兵反隋时,任命他为行军府司铠将军,随军到了长安。

    李渊称帝以后,他作为开国功臣之一,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官居三品,爵封三等。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名门出身,其父杨达是隋朝宗室,曾经做过宰相。

    武士彟与杨氏的结合,还是李渊亲自保的媒。

    由于这一特殊的原因,武则天从小就得以在上流社会中混迹。

    但由于当时一个人的门阀高低,是以父族的出身为依据的。

    因此她又常常被人鄙视。

    这就养成了她的独特的性格。

    她向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要改变自己的家族地位。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漂亮,便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这一年武则天才十四岁。

    母亲杨氏听说女儿被选入宫,知道这意味着母女从此便天各一方,因此痛哭不已。

    可是,武则天却认为这是一个显声扬名的大好机会。

    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一直在后宫陪侍着比自己大二十四岁的唐太宗。

    这十二年的芳华在宫中悄悄地流逝了。

    唐太宗对她倒是很宠幸,常常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

    但是,也不过是把她当作一件有血有肉的玩物,拿来供自己享用而已。

    而武则天呢,则是想通过这位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后宫十二年,武则天一直是个才人,正四品的内官。

    这离她的追求,相距甚远。

    而唐太宗晚年又体弱多病,看来依靠他是不行了。

    不甘寂寞的武则天,又把眼睛盯住了李唐王朝的下一代。

    当太子李治前来探视父病的时候,她便用自己的色相勾住了了这位未来的皇帝。

    这样,两个年龄相近而辈分有别的年轻人,相互之间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情。

    然而,在那种伦理极重的时代,他们只能在心中暗暗地相爱或偷情,而别无其他道路可走。

    唐太宗死后,凡未生育过的侍妾一律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

    武则天当然也不能例外,被迫剃去秀发,去陪伴青灯古佛去了。

    如今意外重逢,唐高宗看到曾令自己动情的美人秀发皆无,愁容满面,不禁黯然神伤。

    武则天想到自己多舛的命运,更是不胜凄楚。

    这一幕,王皇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回宫后,她一面偷偷地派人转告武则天蓄发,一面劝说丈夫接武则天入宫。

    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武则天入宫削夺萧妃的专宠,以解她对萧妃的心头之恨。

    王皇后的想法正中唐高宗的下怀。

    不久,武则天就回到宫中,被唐高宗封为昭仪(正二品的内官)两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武则天很聪明,又很会耍手腕。

    刚回宫的时候,她对王皇后十分谦恭,很快便取得了王皇后的信任。

    王皇后在唐高宗面前时常夸赞武则天的才能和为人。

    王皇后的心愿倒很快便得到了满足,唐高宗果然不再专情于萧妃。

    但是,唐高宗却宠爱起武则天来。

    两个人很快便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王皇后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的悲惨命运从这时候起便一步步开始了。

    唐高宗对王皇后与萧妃的情爱,被武则天一起夺走了。

    于是,三角争爱的斗争开始了。

    第100章三方割据如果说后宫是女人在战场,那么在野,又会是另外一个战场,中国历来后宫争宠,都离不开江湖实力的支持,而在武则天背后,不但有李义府、许敬宗、李绩等官方的支持,更是有名震江湖的北堂世家的支持,这让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人十分无奈,不过这些,对于高阳公主的夫君房玄龄子遗爱来说,却是值得欢庆的事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高阳公主就是希望在双方势力斗争中,自己能够得利。

    高阳公主,为唐太宗爱女,贞观中期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房遗爱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

    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这让房遗爱心里十分不爽,一心想推翻高宗。

    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已经结成联盟,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后宫之战分出胜负后,就举行谋反。

    杨远牧带着娇妻胡静仪和长孙凝香在舅子长孙无忌家中过年,连死而复生的长孙皇后也因为妹妹和妹弟的到来而离开皇宫,在哥哥长孙无忌家中,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

    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

    贞观十年(六三六年)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长孙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

    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接着,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不知道是因为太宗思念亡妻的心情感动了上天还是什么,在贞观十一年,一位得道高僧巡游长安,发现西边一片金光,随后高僧被太宗请入皇宫念经纪念长孙皇后,在昭陵里面,高僧才发现长孙皇后并不是真的去世,而是中了一种特别的毒药,可以使人假死,随后治疗好长孙皇后,由于长孙皇后的去世是举国上下的清楚的事情,死而复生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是接受不了的,所以长

后续内容已被隐藏,请升级VIP会员后继续阅读。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猜你喜欢